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,截至2022年4月30日,中國上市公司數量已達4815家,總市值74.03萬億元。之所以有這么多上市公司,是因為公司上市是很多人創辦公司的一大目標,也是很多投資人投資一家公司的主要目的。因為一個公司上市了,可以快速升值,有股份的人價值馬上飆升。
所以國內很多開公司的人都搶著上市,想盡辦法讓公司上市,這樣可以套現一大筆錢。但是,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有上市的想法。比如華為,幾十年都沒有上市。作為中國第一家民營企業,相當一部分人認為,如果華為上市,其市值一定會超過萬億。
4月28日,華為公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的經營業績。今年第一季度,華為銷售收入同比下降13.9%,凈利潤率下降6.8個百分點。顯然,如果華為是一家上市公司,那么以華為的規模和在中國的地位,上市帶來的營收肯定能彌補華為的營收損失,甚至還能大賺一筆,因為上市是很多公司快速吸收資金的一種方式。
但是華為這么多年都沒有上市。為什么?主要有三個原因。
第一個原因:華為的特點不適合上市
公司上市有利也有弊。好處是可以快速吸引更多的資金,但壞處也隨之而生。上市公司,不管是股東還是投資者,只看報表,業績和股價都不能下滑,所以很多上市公司為了不使股價下滑,只能服從股東和投資者的要求。
對于華為來說,這是很難接受的,因為如果華為上市,股東和投資者只希望看到短期利潤,如果短期內不能獲得大量回報,他們會很生氣。華為的特點是,華為的很多產品長期沒有經濟效益。比如之前的海思芯片,投入了很多年都沒有回報。股東怎么能接受這種情況?
任對此也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。任鄭飛曾說,“如果我們上市,股東看著股市就能賺幾十億、幾百億,逼著我們橫向發展,我們就攻不下‘無人區’?!彼匀A為多年來一直堅持不上市,只有這樣才能在更多的高科技領域有所突破。
第二個原因:華為本身不缺錢。
雖然這幾年華為營收下降了不少,但其實之前的華為真的很有錢,穩坐中國民營企業第一的寶座。
2021年,華為消費者業務大幅萎縮,導致收入大幅減少,同比下降28.6%,但總收入仍達到6368億元。2020年,華為營收達到8914億元,足以讓很多國內企業驕傲。
這兩年,在國內消費者的大力支持下,華為的營收增長很快,但其實在2019年之前,華為的營收也很高。比如華為2018年營收達到7212億元。當年,華為的營收超過了企鵝和阿里的總和。所以,事實上,華為多年來并不缺錢,在R&D的投資在全球名列前茅。所以華為沒必要上市花錢。
第三個原因:華為是員工持股公司。
與國內很多企業不同,華為是真正的員工持股公司。資料顯示,任目前在華為的持股比例為0.84%,其余股份由華為工會委員會持有。截至2021年12月31日,員工持股計劃參與人數為131,507人。按照任的持股比例,說華為是100%員工持股的公司并不為過。
這樣100%員工持股的公司不符合上市的要求,因為如果華為上市了,哪里還有多余的股份給別人?事實上,任也說過,如果華為上市,員工會迅速致富,會讓員工失去奮斗的色彩。的確,華為是一家員工持股的公司。如果上市,員工的價值會迅速上升,沒有工作的動力。所以華為一直堅持不上市,用高薪高分紅留住員工狼。
標簽
對于華為這樣的公司來說,如果上市,可能會失去前進的動力,因為它是一家技術公司,技術的研發往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回報。只有不上市的時候,公司高層才會堅持把錢投在研發上,沒有任何回報。
一旦上市,為了短期利益,股東會砍掉那些沒有短期回報的產品。因此,華為將成為一家平庸的上市公司,而不是中國頂尖的科技公司之一。
發表評論